资讯详情

为什么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会让今年夏天飙到40℃?

随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厄尔尼诺事件持续预警,"高温"成为今夏最受关注的气象关键词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,在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背景下,叠加厄尔尼诺引发的海气耦合效应,华北平原可能面临持续5-7天的极端高温过程,局地体感温度或突破45℃阈值。

一、厄尔尼诺如何重构大气环流?

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0.5℃以上(nino3.4指数超标),沃克环流会发生根本性改变。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,热带太平洋次表层热含量已达+1.2℃,引发哈得来环流下沉支北移,这是导致副高异常西伸的深层机制。美国noaa研究证实,此类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可较常年同期偏高40-60位势米。

二、城市热岛效应的倍增器效应

在城市化率超过70%的京津冀地区,混凝土下垫面的热力学特性使城市热岛强度(uhi)普遍达到3-5℃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观测发现,当遭遇持续晴热天气时,城市边界层(ubl)内湍流交换减弱,污染物滞留形成气溶胶辐射强迫,进一步加剧高温。气象卫星反演数据表明,北京六环路内地表温度较周边郊区常年偏高7.2℃。

三、体感温度的科学算法

中国气象局采用的体感温度模型(utci)综合考量了风速、相对湿度、辐射通量等参数。当实际气温38℃、相对湿度60%时,体感温度可达44℃。值得注意的是,高温红色预警的触发标准不仅是气温,更需评估热浪持续时间指数(hwdi),连续3日最高温超40℃即构成极端天气事件。

四、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新常态

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,当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1.1℃。气候模式模拟显示,rcp8.5情景下,华北平原到本世纪中叶可能每年出现15-20个高温日(日最高温≥35℃)。这种变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天气型态,如东亚季风系统减弱导致的降水带北移现象。

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高温,气象部门建议重点关注热浪预警中的"三高"指标(高温强度、高湿度、高辐射),同时提醒公众注意中暑预防的黄金6小时(11:00-17:00)。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研究显示,科学应对可使高温死亡率降低72%,这需要气象科普与防灾措施的深度协同。

查看全部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