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详情

厄尔尼诺为何让今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?揭秘海洋温度异常3大影响

2023年夏季,全球多地同时出现历史级极端天气:加拿大山火持续燃烧152天、地中海飓风"丹尼尔"引发希腊千年一遇洪灾、中国华北遭遇121年最大降雨。世界气象组织(wmo)最新报告指出,这背后是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(nat)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本文将解析海洋温度异常影响大气环流的3个关键机制,并揭示极端天气背后的深层气候逻辑。

一、沃克环流崩溃引发的连锁反应

当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0.5℃以上时,原本自东向西流动的沃克环流(walker circulation)会出现阶段性中断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(noaa)监测显示,2023年6月尼诺3.4区海温异常值已达1.2℃,导致印度尼西亚对流活动减弱,澳大利亚冬季降水减少47%。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为"大气遥相关"(teleconnection),其影响范围可覆盖全球60%的陆地面积。

二、急流路径偏移造就"天气放大器"

受准两年振荡(qbo)影响,今年夏季极锋急流(polar jet stream)出现罕见蛇形波动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(ecmwf)数据显示,北大西洋涛动(nao)指数持续负值,使得英国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低2.3℃,而同期撒哈拉沙漠却出现52℃极端高温。这种经向环流(meridional circulation)模式持续超过40天时,就会形成气象学家所说的"阻塞高压"(blocking high)现象。

三、海洋热含量(ohc)的长期储能效应

nasa的浮标观测系统证实,过去十年全球海洋上层200米热含量增加了228泽焦耳(zj),相当于每秒引爆5颗广岛原子弹。这种能量积累通过马登-朱利安振荡(mjo)周期性释放,2023年7月西太平洋次表层水温正异常已延伸至300米深度。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第六次评估报告,此类海洋记忆效应(ocean memory)可使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提升4-8倍。

专业知识点汇总

enso循环包含厄尔尼诺(el niño)和拉尼娜(la niña)两种相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风应力(wind stress)实现能量交换位涡守恒原理决定急流波动幅度斜压不稳定(baroclinic instability)是温带气旋发展机制开尔文波(kelvin wave)传递赤道太平洋热信号

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专家指出,当前厄尔尼诺事件至少将持续至2024年春季,期间需重点关注东亚冬季风(easm)强度异常可能引发的寒潮事件。建议公众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视网(gaw)获取权威数据,避免被非专业机构的不实预测误导。

查看全部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