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详情

暴雨预警连发10天,为何城市内涝越来越严重?

近期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信号,全国23个省份遭遇强降水侵袭。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夏季极端降水事件较常年同期偏多42%,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住建部统计的城市内涝发生率同比上升17%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,暴露出城市化进程中的多重气象社会学问题。

一、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极端降水

根据大气边界层理论,城市建筑群形成的粗糙下垫面会导致上升气流增强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观测证实,城市区域的降水强度比郊区平均高出15%-20%。特别是当城市热岛强度达到3℃以上时,会显著改变局地大气环流,诱发中尺度对流系统(mcs)的持续发展。

二、硬化地表改变水文循环

国家遥感中心数据显示,全国建成区不透水面积十年间扩张了58%。这种变化导致地表径流系数从自然状态的0.3骤增至0.9,使得降水快速汇集形成洪峰。水文模型模拟表明,相同降雨条件下,城市化流域的洪峰流量可达自然流域的3-5倍。

三、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滞后

现行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仍沿用1-3年重现期标准,而气候变暖导致50年一遇暴雨的发生概率已提高至20年一遇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算显示,管网排水能力每提升一个重现期等级,建设成本需增加40%。

四、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三重困境

尽管住建部推广的海绵城市试点已覆盖30个城市,但实际效果受制于:1)下沉式绿地仅占建成区面积的3%;2)透水铺装材料抗压强度不足;3)雨洪调蓄设施维护成本过高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监测发现,已建海绵设施在极端降雨中的削峰率不足设计值的60%。

五、社会应急体系存在响应延迟

基于灾害链式反应理论,城市内涝灾害的应急处置存在三个关键时间窗:气象预警提前量需达6小时,应急排水响应应在30分钟内启动,受灾群众转移必须在积水深度达30cm前完成。但现实情况是,多部门协同机制导致平均响应时间延长至2.5小时。

要破解这一困局,需要建立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体系:1)将气象风险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;2)推广基于bim技术的排水管网数字化孪生;3)完善暴雨内涝保险机制。正如联合国减灾署报告指出,每投入1元在气候适应措施上,可减少未来6-8元的灾害损失。

(本文涉及专业术语:中尺度对流系统、地表径流系数、重现期、下沉式绿地、雨洪调蓄、灾害链式反应、气候适应性、bim技术、数字化孪生、大气边界层)

查看全部
标签: